专家库全部专家专家主页
屠基达
[机械设计] [航空航天] [轨道交通]

屠基达(1927.12.11-2011.2.16),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飞机设计专家,曾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总工程师、飞机总设计师,高级顾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金奖”。屠基达,1927年12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独创性地设计成功中国首架两侧进气下单翼传力的机身结构;主持了中国第一次飞机测绘设计和第一项与西方军工合作,成功引进英国航空电子设备改装歼击机并使中国军用飞机进入国际市场。1989年,担任中航工业成飞高级顾问。 屠基达,其科研方向为飞机机型设计,先后主持设计成功了5种机型,其中2种机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种机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种机型(系统)荣获国家质量金奖;初教6、歼7Ⅱ飞机的火箭弹射座椅和歼7M飞机荣获国家质量金奖。


经历

195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厂工作。[2-3] 
1954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工厂推荐当选为哈尔滨市的劳动模范。[7] 
1955年底,被任命为厂设计科科长,并升为助理工程师。[3] 
1956年初,党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飞机厂建立飞机设计室,开始自行设计飞机,屠基达于年底被指名调往飞机设计室,担任机身组组长。[6-7] 
1958年初春,屠基达和林家华担任初教6主管设计师。[7] 
1960年春,调入成飞厂的屠基达被任命为歼5甲飞机的主任设计师。[7-8] 
1962年10月,终于发出了全套歼5甲设计图纸和资料,铺开了全面试制工作。[7] 
1963年5月,由屠基达起草正式向航空工业局上报了“将104号机改型成教练机的设想报请批示”即298号文。[10] 
1965年初,歼教5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屠基达主持设计同时兼任飞机试制领导小组副组长。[7] 
1966年2月24日,正式召开了航空产品定型委员会,屠基达做了歼教5飞机的改型汇报屠基达在成飞公司
。12月28日举行了定型签字仪式,屠基达工厂签了字[9-10]  。[7] 
1979年8月,屠基达带队去英国马可尼公司平视显示器分部谈判。
1984年,担任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副主任。[2] 
1989年,担任中航工业成飞高级顾问。[2] 
1986年,屠基达成为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1月18日,屠基达荣获中国航空工业个人最高荣誉———“航空金奖”。
1995年5月,屠基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 
2011年2月16日11时05分,因肺衰竭抢救无效,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4岁

荣誉:
1954年,当选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5] 
1979年,初教6获国家质量金奖。[9] 
1985年,歼7Ⅱ型飞机火箭弹射救生装备荣获国家质量金奖。[9]  [12] 
1985年,歼7M型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5] 
1986年,获“航空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5]  [14] 
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5]  [14] 
1993年,因为航空工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荣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个人最高荣誉奖“航空金奖”。

任职:
屠基达历任哈尔滨飞机厂设计员、设计科长;沈阳飞机厂“初教6”、“东风107”飞机主管设计师,设计室副主任;成都飞机厂设计所所长,副厂长、总工程师及“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歼7ⅡA”、“歼7M”飞机总设计师;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副主任。为中国航空学会一二、三、四届理事,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历届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科研贡献
歼教1
1956年,在飞机设计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的屠基达被指名调往沈阳飞机厂飞机设计室,担任机身组组长。他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机身的设计,仅仅1年9个月的时间,1958年7月26日,歼教1首飞成功。[4] 
初教6
1958年初,屠基达和林家骅受命担任初教6飞机主

初教6教练机
管设计师。在保证飞机强度的前提下,屠基达提出了“为减轻每克重量而奋斗”。初教6从设计第一张工作图纸到第一架原型机上天,总共只用了72天。1979年初教6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生产的第一个机种,获得国家质量金奖。[4]  [12] 
歼5甲
1960年,屠基达举家入川,被调入正在建设中的成都飞机厂,后担任全天候歼击机歼5甲飞机主任设计师。[4] 
歼5甲没有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只有两架实物飞机以及全套歼5图纸和工装。在三年困难时期,屠基达率领一批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设计队伍艰苦奋斗。1964年11月11日,国内第一个测绘设计的飞机歼5甲首飞上天。时任三机部部长的孙志远曾高兴地赞誉:“歼5甲是成都飞机厂的发家机。”[4] 
最终,歼教5以它良好稳定的性能,连续生产20多年,共生产了1000多架,至今已培养15000余名飞行学员,成为我国航校的主要教练机和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用表演机,并出口援外10多个国家。[4] 
歼-7之父
1969年末,歼7改型任务由沈阳转交给了成都飞机

解放军空军歼-7战斗机机群
厂,屠基达再次挂帅上阵。[4] 
改进的歼7Ⅰ型飞机在1973年试制成功,1975年4月设计定型。屠基达又主持了含救生系统大改的歼7Ⅱ型飞机,改进后的救生装置在国内外使用过程中,多次弹射救生均获成功,1985年,火箭弹射救生装备获国家金质[5]  奖。歼7从I型、II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创新色彩日渐突出。[11] 
从1987年起,集歼7所有改进成果之大成的歼7M,又开创了向其他几个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历史将屠基达的名字永远和歼7系列飞机的改进改型联系在一起,这位“歼七之父”被永远地写进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


学术论著
类别 名称 备注
期刊论文 《建议开展早期航空教育》 《航空知识》,1997年
《军用飞机的按费用设计》 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专业交流会,1998年
《全天候战机——歼5甲的研制秘闻》 《航空档案》,2005
《逼上梁山 背水一战——歼7M型飞机诞生记》 《航空档案》, 2005
《屠基达中国著名飞机设计专家》 《航空制造技术》,2005年5期36-37页
《北国风光里的五个南方大学生》 《航空档案》,2006年1期68-70页
《诞生於乱世的歼教5飞机》 《航空档案》,2006年1期72-74页
《超7史语(1)》 《航空档案》,2006年186卷9期22-33页
《超7史话》 《航空档案》,2006年10期 10-19页
《超7史话(3)》 《航空档案》,2006年11期 14-27页
《揭秘中国歼-7M战机研发内幕》 《海事大观》, 2006年11期105-112页
《揭开尘封的密档 中国歼-7出口内幕》 《世界航空航天博览:a版》, 2006年12期16-21页
《超7史话(5)》 《航空档案》,2007年1期8-17页
《超7史话(6)》 《航空档案》,2007年3期 6-27页
《超7史话(7)》 《航空档案》,2007年193卷4期10-21页
《追逐光明的历程—歼7系列改进过程亲历记(下)》 《航空档案》, 2007
《无人作战飞机的发展》 《航空与航天》 ,2007
《要以高新技术推动国防建设》 《航空与航天》 ,2007
图书 《军用飞机的安全性设计》 ---
《屠基达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1日出版
《难得几次飞——飞机设计师屠基达纪事文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淡墨集》 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

专家文稿
同领域专家

沈烈初

[机械设计] [电气自动化] [材料研究]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

张根保

[机械设计] [电气自动化] [测量与检测] [工业设计]

张根保教授,男,1953年8月生,重庆大学硕士,瑞士联邦洛桑高等工业大学博士,重庆大学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大学教授,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数控机床可靠性、现代质量工程…

张曙

[机械设计] [电气自动化]

张曙,男,出生于江苏如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如皋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常务理事、生产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

傅莉

[机械设计]

傅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九届钎焊及特种连接专业委员会委员、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专家咨询团特聘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学术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探测材…

特约专栏
进入

V

电气自动化

进入

V

机器人

进入

李老师V

数控技术及应用

进入

胡金洲V

机械设计

登录MT机床网

机床杂志社制造技术与机床

第三方账号登录

官方微信二维码

微信号:制造技术与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