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
[机械设计] [电气自动化] [材料研究]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
姚福生(1932年4月26日-2008年7月11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汽轮机专家。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62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姚福生领导的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曾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五好职工”、国家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 姚福生主要从事汽轮机叶片、叶栅以及汽轮机的旁路系统等工程技术工作。其首创扭曲叶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为国产大型汽轮机长叶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历
1955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动力装置毕业,同年赴波兰留学,1962年2月在波兰格旦斯克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博士称号。1962年3月回国工作。[1]
1962年7月在在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从事汽轮机通流部分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先后任长叶片课题组组长,空气动力研究室副主任。他提出了用于计算在串级中流体损失的新的理论方法,提出了计算汽轮机叶片激振力的通用理论公式。[4]
1964年,姚福生被第一机械工业部指定为哈尔滨汽轮机厂200MW汽轮机组用的1000mm扭转叶片的主要设计人。[4]
1965年姚福生创造了用于绘制长扭转叶片的新方法和对长扭转叶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 [4]
1967年12月赴四川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任产品试验室负责人、厂副总工程师、厂总工程师等职务。[5] 领导百余名支内科技人员建设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汽轮机、燃气轮机和压气机试验室,完成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他主管了中国第一套有1000mm长扭转叶片的300MW大型汽轮机组的研究设计和制造。这套汽轮机组是完全在工厂自力更生的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这套轮机已安全运行达10年,并因其良好的性能三次获得电力工业部的奖励。 [4]
1983年12月奉调至机械工业部工作,先后任科技司总工程师、司长和机械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务。
1993年开始先后任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务。组织科研人员完成国家科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柴油机余热利用项目,获两委一部(计委、科委、财政部)八五科技攻关成果奖(个人获奖)。[5]
1994年5月入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被选为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和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1996年领导几百位科研人员、教授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大项目″长江三峡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基础性研究″课题,1999年5月结题,被评为优秀项目。[5]
1998年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任为山东理工大学(时称山东工程学院)校长[6] 和山东省高级科技顾问、济南市政府高级顾问。7月21日,山东省科委在与姚福生进行深入研讨后确定,在山东工程学院成立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姚福生亲自牵头,承担“生物质快速裂解技术”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等国家级重点课题的攻关任务。[7] 1999年7月5日,该研究中心正式经省科委批准成立并在学校举行隆重挂牌仪式,这是全国第一所清洁能源科研机构。
1999年8月调入上海理工大学工作,任动力工程和环境能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福生长期在第一线工作,是中国著名的汽轮机技术专家。领导科技人员研制完成300MW大功率汽轮机和6MW分轴燃气轮机机组,曾获省部二等奖两次,发表论文60余篇。[5]
2005年9月8日,姚福生等中国工程院7名院士与淄博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汇聚一堂,为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提出:淄博要强化化工、医药、新材料这三大优势产业非常好,但应该有所侧重,重点应该放在新材料上,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在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博采众长,而不是只局限于某种新材料,这样才可以打造中国新材料的“硅谷”。这样一来,全国的企业如果需要新材料的话,首先想到的就是淄博。
2006年5月31日,在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上,姚福生代表山东理工大学与省经贸委签订了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科教合作协议书,学校深入实施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搭建了良好平台。[7]
2006年6月30日,姚福生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并在授聘仪式结束后,做了题为"产品设计新方法"的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了虚拟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发展方向、应用领域以及研究方向等内容。[4]
2007年6月29日,科技部成立科研诚信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姚福生成为委员会成员。[9]
2008年7月11日,姚福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追悼大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获奖
▪ 1997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获奖)
▪ 1996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奖 (获奖)
▪ 1984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获奖)
▪ 1965 上海市五好职工称号 (获奖)
兼职
姚福生历任上海市一机部汽轮机锅炉研究所空气动力研究室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山东理工大学校长、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与环境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学会理事长、[13] 四川东方汽轮机厂总工程师、机械部科技司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委副主任,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和环境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家工程中心评委、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世界工程联合会中国委员(WFEO)。兼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委,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评委,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大评委委员、第一届S-86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2] 此外还是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等10余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荣誉教授、名誉院长和所长以及双聘教授等。
科学研究
姚福生主要从事汽轮机叶片、叶栅以及汽轮机的旁路系统等工程技术工作。其首创扭曲叶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为国产大型汽轮机长叶片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汽轮机叶片激振力分析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关注,并被成功地应用在处理引进机组叶片事故中。其转子动平衡理论和汽轮机旁路系统设计的分析文章分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其领导的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获中国国家计委、科委和财政部的重大科技攻关奖。姚福生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的机电产品节能潜力巨大、洁净煤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文章,为中国的能源和环保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路。[3]
主要作品
作品 年份 期刊 作者
1 洁净煤技术 1996
《中国工程师》 姚福生
2 汽轮机弯轴现象剖析 1991 《发电设备》 姚福生
3 机电产品节能潜力巨大 1992 《机械与电子》 姚福生
4 应重视成组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工作 1990 《工程建设与设计》 姚福生
5 洁净煤技术 1996 《上海交大高教研究》 姚福生
6 煤粉炉清洁燃烧的重在革新 1995 《洁净煤技术》 姚福生
7 汽轮机轴的涡动和油膜振荡 1991 《发电设备》 姚福生
8 半速涡动与油膜振荡 1992 《发电设备》 姚福生
9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四十年 1992 《动力工程》 姚福生
10 加压流化床燃燃技术的实用进展 1990 《发电设备》 姚福生
11 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几点思考 1997 《现代制造工程》 姚福生 王仁康
12 热壁加氢反应器堆焊层探伤方法,质量评定标准及需探讨的问题 1995 《炼油与催化》 姚福生
13 先进制造技术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2000 《制造业设计技术》 姚福生 连军
14 姚福生院士:虚拟现实在中国 2006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姚福生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
张根保教授,男,1953年8月生,重庆大学硕士,瑞士联邦洛桑高等工业大学博士,重庆大学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大学教授,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数控机床可靠性、现代质量工程…
张曙,男,出生于江苏如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如皋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常务理事、生产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