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烈初
[机械设计] [电气自动化] [材料研究]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
郭孔辉,男,汉族,福建福州人,1935年7月出生于福州。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1956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拖拉机专业,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1958年随单位迁到长春,1991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0月调吉林工业大学任副校长,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主持完成多项中国汽车行业的基础性科研项目和一汽新型汽车的开发研制工作。被汽车界誉为将系统动力学与随机振动理论引入汽车振动与载荷研究的领先学者,中国汽车轮胎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带头人。现任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名誉院长、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1935年,郭孔辉出生在福州一个有着可观家产的华侨之家。中学时,因为跳级和顽皮,他的数学常常不及格。后来遇上两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的循循善诱,使郭孔辉喜欢上了学习,立志要当一名“为祖国工业化做贡献的科学家”。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航空专业(入学第二年,该专业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到大三时,忽然有一天晚上,学校通知他和另外几位同学转学,原因是他们有海外关系。无奈,郭孔辉转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汽车拖拉机系,该系后来并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前身)。“大学四年我念了4个学校,由学航空变为学汽车。”郭孔辉含笑说。其实也正是因为这份不太平静的大学经历,才使他得以和汽车结缘,一份不解之缘。“政治背景不好”不仅没使郭孔辉感到泄气,正相反,他更加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钻研,好钻“牛角尖”和不以前人的结论为限的勇气有增无减。大学三年级时,他做的课程设计题目是“汽车传动中应用自由离合器的设计”,这是汽车上不多见的结构,当时他能看到的资料只有苏联楚达科夫院士著的“汽车设计”。可正当他准备以该书的公式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时,却发现公式所计算的结果和他自己推导的结果差别相当大。“是不是公式错了?起初,我觉得院士导出的公式哪能轻易否定啊,可不能太轻浮。但经过反复推导以后,我还是相信自己是对的。于是,我只好向指导老师报告。指导老师很年轻,他也没找到我的错误,但他说:‘年轻人不要太自信,在没有更权威的证据之前,你必须按楚达科夫的公式计算。’”僵局出现了。郭孔辉只好去找他一直很崇拜的教力学的荆教授,没想到几天以后,荆教授对他说,“我从另一个方面推导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最后,设计指导老师也同意郭孔辉按自己的公式做设计。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只能算是小小的创新,但却使郭孔辉感到了极大的快慰和兴奋,大大激发了他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之后,他不止一次对教科书提出修正。1956年郭孔辉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工作。不久以后,研究所一分为二,他又随新的汽车研究所来到长春,从此,就在长春这块黑土地上扎下了根,一直从事汽车悬架设计与振动研究。文革开始前,他在空气悬架理论和设计方面就已经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2] 文革的前五年,研究所的工作完全停顿,由于海外关系,每次“运动”,郭孔辉自然都是挨整的对象,这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即使这样,他也从未停止做研究笔记。1971年,一汽接受了一个任务———因外交需要,要开发新一代“红旗”轿车。轿车厂的同志希望郭孔辉帮助他们解决“红旗”轿车的高速操纵性问题。“我当时很犹豫,因为五年前研究所里也有一些同志提出要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问题。刚刚收集了半年多的文献资料,正赶上‘四清运动’,把它作为‘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科研路线的代表,被‘批倒批臭’。事隔五年,文革比“四清”来得更猛,而研究汽车操纵稳定性需要具备当时国内没有人懂的理论知识。这项研究不仅难度大,更可怕的是政治风险。”“后来,我和几位设计人员到北京国家事务管理局,听到几位从驻外使馆回来的汽车司机说:‘我们的红旗轿车在国外使用时问题很大。在欧洲,车一上高速公路常常要开到140公里/小时以上,可红旗轿车一开快了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你不知道它往哪儿跑。你打方向盘它不动,你不转向它也许就嗖一下子往一边冲去。与别的汽车一起去接外国首脑,如果我们在前面开,后面的车就直按喇叭,催我们快开。可在后面的话,等我们到机场,迎接仪式早就结束了。为什么?不敢踩油门,怕开快了出事儿!’”郭孔辉说,这话深深地触动了他,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就这样,他干起了操纵稳定性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文革还未结束时,这项研究遇到的困难可以想见。郭孔辉带领着一拨人,没有样车就到处求告,没有仪器就自己研制,但最大的难题是没有试验场。无数个不眠之夜过后,他决定从汽车高速试验运动轨迹和有效占地面积的分析入手。经过试验,他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巧用场地,背道而驰,预调方向,以弧代圆”的高速试验法。按照这种方法,在宽度只有国外试验场1/5(甚至1/8)的飞机场上,使试验车速从70公里提高到140公里,从而发现了汽车在高速下的特殊运动规律,为解决红旗轿车高速发飘问题和我国汽车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此项目1978年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相当长一段时期,郭孔辉夫妇的生活都非常艰苦。“当时我们住汽车研究所宿舍,但爱人却在快到黑嘴子的第三机床厂上班,每天上班要换4趟车,回来也要坐4趟车。3个孩子,一个孩子在托儿所,另外两个,她背一个牵一个。那时候真是很艰难。”这是记者从郭孔辉口中听到的惟一一个艰难,运动中挨整,他没叫过苦;科研遇到难题,他也不吭声;在说到和他相濡以沫的夫人时,他动了感情。[2] “1980年,单位让我去考留学。先进行一个初步的筛选考试,只考数学和英语。事实上我当时出差刚回来,由于家里那种情况,我根本没想到出国,只复习了3天。但考试结果一公布,我还是汽车厂区第一名。领导说那你就接着考吧,于是我又到沈阳接着考。爱人对我说,如果考上了,她支持我去,至于家里,她自己想办法。后来,我真的接到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邀请函。”郭孔辉在美国学习了两年,对于在美国的生活,他说得轻描淡写。但他却反复提起一件事,“那时候我做了很多笔记,上面记着我的研究心得,都放在一个箱子里。后来箱子放在汽车后备箱里面时,被小偷撬开后备箱偷走了。其中大部分是我在文革期间写的笔记,还有很多珍贵的相片和底片。当时我一个人下放到乡村,住在走半个小时的路才有人烟的荒地里,夜里经常听见狼叫。经常是我干完活了,洗洗脚,一边洗一边琢磨。虽然身体累,但脑子很闲。把过去研究中没解决的问题反过来想一下。有不少东西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写的。这段时期对我写出后来大家评价较高的文章很重要。”说到这里,他显得痛心不已。郭孔辉回国后,所里先任命他为副总工程师。后来,升任总工程师兼所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调到吉林工业大学担任副校长,兼管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7年8月,受中国机械专家网邀请,成为中国机械专家网顾问委员会荣誉主席。他的研究课题“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计算机动态模拟研究”,“轮胎力学特性研究”、“汽车转弯制动稳定性研究”、“人—车闭环操纵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以及若干国家标准的研究接连获得部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主要成就和贡献
一、我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含制动与驱动稳定性)、平顺性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为解决“红旗”轿车高速稳定性创造的“高速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与评价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承担的“汽车操纵稳定性计算机动态模拟研究”、“汽车转弯制动稳定性的仿真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1990年完成的“人—车闭环系统操纵运动的计算仿真”,1993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了《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操纵动力学》两种专著,主持制订了我国《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等10多项技术标准。
二、我国汽车轮胎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他1973年主持开发设计的“轮胎侧偏特性试验台”现已发展成具有9种试验功能的轮胎特性综合试验机,198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首届发明展览会银奖。1988年他提出“轮胎侧偏特性的一般理论模型”、“转向制动、驱动联合运动仿真的轮胎力学统一模型”。1990年负责的“汽车轮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近 年来,在汽车轮胎力学理论研究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了全工况的UniTire模型,在现代汽车动力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三、最早将系统动力学理论与随机振动理论引入汽车振动与载荷研究的学者。他应用自己在1959年提出的“力矩中心”的概念和后来提出的轮胎力学模型,创造了研究汽车侧向振动的新方法。早在1976年发表的《汽车振动与载荷的统计分析与悬架系统参数的选择》论文被美国密执安大学翻译并作为文献保存。1993年12月该校机械系主任Papalambros教授在信中说“我们至今仍应用你的车辆模型”。
四、负责我国首台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开发与研制。1993年后主持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下达的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总经费2500万元)。在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负责大型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器的研制。该项目采取系统自行设计与集成,关键部件国外引进,一般部件国内配套,应用软件自行开发,经过不懈努力已于1996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专家委员一致认为,该装备在规模和功能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装备的国家之一。
五、我国汽车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他五十年来锲而不舍,献身祖国汽车工业。先后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汽车行业优秀科技人才、中汽公司劳动模范及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归侨先进个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首批特聘专家、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50位杰出人物之一”等荣誉称号。 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
张根保教授,男,1953年8月生,重庆大学硕士,瑞士联邦洛桑高等工业大学博士,重庆大学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大学教授,机械制造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数控机床可靠性、现代质量工程…
张曙,男,出生于江苏如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兼任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如皋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常务理事、生产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